首页>初一>文章详情

路遥知儒学,日久见“仁”心

作者:叶仔豪 2023-04-11

中国儒家思想之路,从起步到发展与融合再到升华。就如同路上的跌宕起伏。儒家始终用它的坚强包容和仁爱之心向世人展示它的独有的儒家思想之路。

  儒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年,诸侯割据,各个诸侯国想在政治上做出成绩的同时,也想统一中国。于是儒家同其他百家一起出现。使使代表人物孔子主张出世治国,同时主张“仁”,即统治者要仁爱对待子民,强调以德治民。在春秋末年,诸侯割据时代,孔子的想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喜爱。但是孔子一直周游列国,努力传授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思想教派得以延续。  到了战国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当时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荀子根据当时的政治形态提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清洗人的“恶”。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本观。告诫当时统治者不要太残暴,要顺民心,和民意。孟子主张“仁政”,君主要用仁政治理天下百姓。而现实是,各国纷争不断,不可能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而是法家的思想更适合统治者。所以在战国时期,儒家虽有发展,但是未和实际接轨。以至于儒家思想没能成为正统思想。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导致儒家思想的道路几乎短毁。当时所有的儒家著作都被销毁,只留一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大一统思想提供了一些借鉴。国家只有一种思想是不可行的,应该一种思想为主流其他思想为支流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形势。只有各家思想相互借鉴,才能找到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符合国情的思想道路。百水汇成江河,江河汇入大海。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秦朝,儒家思想道路几乎断绝的情况下,董仲舒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新的儒学观点和看法。为儒家思想开辟新的道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和“焚书坑儒”做法很类似,但已然二者不在一个范畴内。后者比前者太过霸道,这也是董仲舒对君王提出改进的地方之一。也是中国现在融合思想的由来。董仲舒结合道家提出“天人感应”,很好的为君权的提出成为了理论来源,儒家开始第一次懂得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思想道路,从而更好的走儒家思想道路。从汉朝开始,儒家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主流,这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人物的融合观念是分不开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儒家和道教开始融合。随着佛教的传入,儒家,道教,佛教开始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三者各取所需,都在其一些方面满足了统治者治理人心的需要。直到隋朝,三教合归儒教。使儒家思想道路进一步拓宽,变得好走一些。同时三教的融合也反映出从汉朝开始到以后,儒家不在单纯的在本家思想内部进行深化来发展儒家思想,而是参考其他家或者外在的政治,经济,思想因素来发展儒家思想和扩展儒家思想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可以算是当今个个国家交流合作谋取发展的一个影子以及借鉴。  从北宋开始,儒学开始出现了分支。也是儒家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毕竟一条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直走下去,也要出现一些分岔路口的。最为有代表的是二程和朱熹的思想。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外,需要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内,需要我们发现本心,反省内心。二者虽然在观点表述上截然不同,但是作为封建时期的产物,都很好的适应了封建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封建统治,且塑造了中华民族气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都具有进步意义。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些儒生开始不再为君主专制服务,而是反传统•反教条•反权威的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李贽的“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的朴素辩证法。使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使反转之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构成了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历史上儒家道路一次质的跳跃!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道路实质上是中断的。袁世凯借着尊孔复古的缘由想要王朝复辟,结果不入人心。新文化也就大肆批判儒学,否定儒家思想。这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由盛转衰是必然。儒家思想也会再一次证明它的辉煌。

  新时期的儒家思想道路,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风雨打磨过后,变得更加耀眼夺目。“仁”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有教无类”促进了当下教育的发展;“孝”“仁义”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诚信”有助于约束和规范省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一统”有主意国家统一,激发爱国热情。“以和为贵”的儒家道路正慢慢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相信在未来,儒家思想道路会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做到受益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使世界平凡而美好。  正所谓,!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