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曾经走得非常艰难,不仅在于陷中华民族于苦海的反动腐朽势力异乎寻常强大,而且还在于民族的一盘散沙和人们对苦难的麻木不仁。
这是我为政论体话剧《谁主沉浮》写的主题歌。该剧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第一次正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对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做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毛泽东、李汉俊、王尽美、马林、张国焘等人做了稍微详细一点的介绍。此前我曾写过政论体话剧《突围》《圣地之光》《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此后还写过《寻找李大钊》,这些戏里都有毛泽东的形象。于是,有人说我喜欢毛泽东,喜欢写有关毛泽东的戏,也有人说我会写毛泽东。
其实,我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喜欢写毛泽东?除了对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和他们的信仰有着一种崇敬之外,似乎还有对毛泽东个人的敬仰。我爱读他的著作,他写什么像什么,写军事斗争像军事家,写哲学理论像哲学家,写农民问题像社会学者,写诗写词更像文学家。我尤为喜欢他在使用词句时的张扬,那是他当时心绪的写照。一个革命者,一个有着诗情、理想的人,如果没有那种文字的激情和才思的贲张,怎么会有生命的冲动和意志,怎么会有不屈的追求和执著,怎么会有心胸的博大和幽默?一个伟人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他在政权中的威信,还体现在他对普通人在人格上的影响,甚至是在语言风格、表述方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毛泽东留下太多的故事,有的很普通,有的很神奇,这些故事很容易在百姓口中流传。但是如果要写话剧,光靠这些故事是不行的,首先必须是依靠史实,其次是适当的虚构,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在写作中常常感受着历史的召唤,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想清楚,因为,毛泽东的有些话如果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无法理解的,更不要说毛泽东的许多话是很有性格或很情绪化的。毛泽东的智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他和各种人谈话时的引经据典、山南海北、跳跃思维,他时而隐晦曲折,时而直奔主题,用词看似随意,态度漫不经心,实则在暗示和隐喻中已经表述了自己的主观意图。因此,要想把握毛泽东的语言风格是需要在研究他性格的基础上深化他对语言艺术的运用。这无疑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领袖的精神和气概,学习智者的思维和才情。
友情链接: 在线汉语字典 中国教育考试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信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
冀ICP备2021019811号 Copyright @ 2021. kxl1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